深圳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结果出炉 良好生态证明深圳探索出经济发展新路径

2020-11-23

近日,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的深圳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验收评审,标志着全国第一次在城市尺度开展的陆域生态调查评估完成。项目由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十几家单位协助完成。

  对深圳而言,开展城市陆域生态系统调查和评估既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实施城市生态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越来越明确,路径越来越清晰,定期开展全国生态调查与评估成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陆域生态调查评估如何开展?深圳市改革开放40年来生态环境情况如何?自2017年开始,历时3年多的深圳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项目给出了明确答案。在美丽中国和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深圳市先行先试,用陆域生态调查评估推动城市发展健康化,生态管理精细化。

  为什么要开展城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中心和发展的引擎,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不到地球表面3%的面积承载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消耗着全球60%以上的水资源,贡献着全球78%的碳排放。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环境资源问题都同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

  深圳,作为全国快速城市化的代表城市,从不到30万人口的小渔村,一跃成为实际人口超过2000万的国际大都市,用了仅仅40年的时间。虽然深圳是全国生态环境工作领先的城市,但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日益频繁的生产建设活动给深圳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深刻影响。“开展全市陆域范围的生态调查和评估,将会给未来更加科学、精准地保护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依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亚立表示。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定期开展全国生态调查评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出要定期开展生态调查与评估。对深圳而言,此次调查评估,既是国家的政策要求,也是深圳市城市健康绿色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欧阳志云研究员表示,深圳市开展陆域生态调查评估,有多重意义。首先是摸清家底、识别问题、找到对策,为未来深圳市生态环境管理奠定基础,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此次调查评估在需调研与质量控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评估、问题和对策来制定政策法规,最后根据政策法规的要求,建设城市负荷管理计划,实现摸清家底、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对策的目的。

  其次是为探索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奠定基础的需要。去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要求要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中国示范,探索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制度。为此广东省、深圳市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相关部门均对此展开了积极实践,此次调查评估开展数据采集、建立核算的标准和制度,为深圳探索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供了数据基础。

  最后是促进深圳城市生态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深圳市在4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已经成为快速城市化的典型代表,在国际上具有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研究的价值。深圳聘请央地两级科研机构开展陆域生态环境调查评估工作,将会有效地提升深圳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基础研究科学研究水平,加强生态管理创新要素的聚集。

  深圳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包含哪些维度?

  发展空间不足,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功能退化......如何缓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压力,深圳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给出了明确的思路。

  “城市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城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的目标是构建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体现深圳市特点的城市陆域生态系统调查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同时,通过解释陆域生态格局、构成、过程的时空特征与演变,阐明深圳市主要生态路径、生态风险。”欧阳志云介绍。

  据了解,深圳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共有六大项目22个子专题,分别涉及陆域生态调查、陆域生态评估、典型生态问题分析与对策、生态系统管理战略与政策研究、生态数据库建设、项目总体实施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调查评估成果将为深圳市生态环境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基本支撑。

  谈及此次调查评估的特点,欧阳志云表示,理念先进、调查精细、内容全面是此次调查评估区别于以往的最显著亮点。“国际国内以往的陆域生态调查评估都是基于某一领域的单项调查,如此大规模、系统性的陆域生态调查评估,在国际上实属首例。”欧阳志云说:“系统性调查评估能将土壤情况、生物多样性状况、能源消耗等方面综合起来,便于找准原因,科学治理。”

  系统性调查评估能广泛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得益于日益进步的监测技术手段。“调查评估既需要时间序列遥感影像收集等全方位、多视角的调查,又需要将遥感繁衍数据进行评估分析,同时还要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社会经济文本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结论。”欧阳志云说。

  为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项目团队充分运用了国际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科技手段。例如,在动植物调查、野外调查方面,项目团队采用激光、无人机等方式,调查与整理植物样地近900个,采集标本 2000 多号,拍摄照片1.2万多张,开展12次动物综合调查,累计时间达554人天,设置红外相机点位160多个,采集点位调查记录1.7万余条。采用遥感与地面调查结合、红外和激光相结合等多种先进科技手段,精准勾勒出了深圳市陆域植被的基本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标准化,本次研究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开设了项目总体实施质量控制子项目,同时发挥团队作战优势,各主要负责单位充分发挥特长,在植物调查、动物调查、城市群调查、工业企业碳排放调查等方面分别聘请国内优势团队,确保研究结果经得住推敲。

  深圳市陆域生态环境情况如何?

  唐鱼又出现了!唐鱼是分布于我国珠三角地区的特有物种,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1980年对外宣布灭绝。在此次陆域生态调查评估中,项目团队发现近年来深圳市红树林面积持续增加,新发现野生动物12种,濒危的唐鱼野生种群基本度过了灭绝风险期并开始恢复。深圳市自然生态系统动物总计559种,新发现野生动物12种。

  生物多样性恢复的背后是深圳市为城市留白增绿的不懈努力。一方面,经过快速城市化进程,深圳市城市面积已占总体面积的接近一半,森林、农田、湿地面积持续减少。生态系统格目前以城市和森林为主,湿地、农田和草地共占比不到10%。另一方面,“当前深圳市已进入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的阶段,增量变化为城市土地变化为主导,生态系统总体格局区域稳定。”欧阳志云说。1992年,深圳市新建城区生态用地比例23%,但2010年以后这一比例超过50%,深圳市生态基本控制线和生态空间保护的成效逐渐彰显,建成区的生态空间比例逐年上升。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圳市近年来始终在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上下功夫。不断增长的绿色空间一方面有效地服务了深圳居民,另一方面还产生了服务外溢效应。深圳市不断增长的生态空间在减轻热岛效应、提升固碳水平、有效净化空气等方面持续发挥着效能。

  调查评估的另一项结果也充分展示了深圳市生态环境好转的可喜趋势。2010年至2018年,深圳市能源需求总量虽持续上涨,但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却远低于GDP的增长率,这表明作为一线城市的深圳,能源效率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城市,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欧阳志云表示,这表明深圳市开始呈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相对脱钩的状态,深圳市的经济增长已经探索出了新的途径。

  虽然深圳市生态系统健康排名在国内一线城市中名列前茅,但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旧存在。欧阳志云认为,现阶段,深圳市城市发展与生态空间保护矛盾突出,森林人工化程度高、质量低,建成区生物多样性低等问题依旧存在,深圳市应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机制,坚持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深圳生态资产价值。(来源:中国环境)